“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炜衡党委和团委于2022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举办法律征文暨青年律师法律论坛活动,北京总所及各分所青年律师积极响应,主办者陆续收到各所党支部及团支部选送征文,炜衡公众号将陆续刊登参赛征文以飨读者。
引言
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外部董事”制度开始被应用于英美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中。“外部董事”是指过去或当前未在企业担任执行职务或与企业没有任何关联的董事,相对其他董事而言,外部董事未来职业的发展不受企业高管和其他董事成员的影响,因此可以有效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在我国关于“外部董事”制度的探索,实践始于2004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的7家企业,在随后的几年,中央企业引入外部董事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各地方国资委也纷纷效仿,在所属国有企业中推进外部董事制度。
本文将以国有企业外部董事选任、履职、激励的相关依据为切入点,对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的法律责任风险进行阐述及分析,最后对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在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下如何正确履行职责提出建议。
Part One
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制度确立相关依据总览
一、定义及分类
国有董事是指受国家出资机构或国有股东(以下统称“委派单位”)委派并按规定程序履职的董事。一般而言,国有董事按其履职的国有企业级别和是否为兼职一般可作如下分类:
1.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
“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其中的“内”和“外”主要是以担任董事的人员在任董事的公司中是否还担任其他职务来区分。
《关于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已失效)》(国资发改革[2004]229号)中提出“建立外部董事制度,使董事会能够作出独立于经理层的客观判断”,并在附件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了“外部董事”的概念:“外部董事指由非本公司员工的外部人员担任的董事。外部董事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有关职务外的其他职务,不负责执行层的事务”。
换句话说,“内部董事”一般是指在某公司除担任董事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有关职务外,还担任其他职务的人员。“外部董事”一般是指在某公司除担任董事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有关职务外,不担任其他职务的人员。
2.专职董事和兼职董事
“专职董事”和“兼职董事”同样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其中的“专职”和“兼职”,主要是以担任董事的人员在任董事的公司和其他公司是否还担任其他职务来区分。按照常规的公司治理模式理解,“内部董事”在任职公司还兼任其他职务,则其实质上是“兼职董事”,所以“兼职”和“专职”的概念通常是针对“外部董事”的一种细分,“专职董事”多数是“专职外部董事”的简称。
二、关于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的选任依据
1.相关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6号)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对出资人机构负责,接受出资人机构指导,其中外部董事人选由出资人机构商有关部门提名,并按照法定程序任命。国有全资公司、国有控股企业的董事由相关股东依据股权份额推荐派出,由股东会选举或更换,国有股东派出的董事要积极维护国有资本权益;国有全资公司的外部董事人选由控股股东商其他股东推荐,由股东会选举或更换;国有控股企业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由股东会选举或更换。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 》(国发〔2018〕23号)规定: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从专职外部董事中选择合适人员担任;政府直接授权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外部董事由国务院或地方人民政府委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对国有独资公司外部董事的产生作出阐明,《草案》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过半数为外部董事,并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按照规定不设监事会或者监事,在董事会中设置由董事组成 的审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应当过半数为外部董事。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公司财务、会计进行监督,并行使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2.选任程序
外部董事主要是通过选拔和聘用方式产生的。其中,选拔是指通过组织推荐(考察、沟通、讨论、征求意见)等方式确定人选,由国资委办理任用手续,任命或聘任为专职外部董事;聘用,主要程序包括“提出需求——提出建议人员——国资委党委会议讨论决定——办理聘用手续,国资委聘用为外部董事”。
三、关于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的履职范围及依据
1.《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指出,外部董事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示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2019修订)第二十二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公司法的规定,派出股东代表、董事,参加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参股的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
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参股的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决定公司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任免企业负责人等重大事项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派出的股东代表、董事,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示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派出的股东代表、董事,应当将其履行职责的有关情况及时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2.应付有忠实义务与勤勉义务。
按照《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六条、一百四十七条、第一百四十九条和《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董事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否则,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董事违反忠实义务、勤勉义务,致使所在企业破产的,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3.部分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的职权也作出明确界定,如《贵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企业外部董事管理暂行办法》对外部董事承担的职责、享有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作了较为详尽的列举式规定,对外部董事的履职范围的确定具有一定参考性。
该《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了外部董事应承担的职责,包括应当关注任职公司长期发展目标与核心竞争力培育、避免或纠正决策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及时、如实向市国资委报告任职公司关系到国有资本运作的决策、经营等重大事项,依法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知情权等职责;第十二条规定了外部董事享有的权利;第十三条规定了外部董事应履行的义务,包括保守任职公司商业秘密的、勤勉工作、参加市国资委及其委托机构组织的相关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向市国资委报告工作、表决时应维护出资人利益、不得违反竞业禁止规定等义务。
四、关于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的评价激励依据
1.《关于印发<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薪酬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资发考分〔2017〕193号)文件对外部董事的年度薪酬、任期激励收入、福利性待遇等评价规则进行了明确。
2.《中央企业外部董事及董事评价暂行办法》(国资党委干一〔2016〕187号),增加了关于外部董事的特别规定,确定了外部董事的评价规则。各地相继发布了适用不同地区及体系的评价制度,以北京市发布的《市管企业外部董事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京国资党发〔2018〕11号)为例,主要要点如下:“1.评价周期:外部董事实行年度评价和任期评价;2.评价主体:由市国资委党委组织外部董事评价工作,决定评价结果前征求市委组织部意见;3.评价内容:职业素养、勤勉尽责、履职实绩三个方面;4.评价依据:查阅企业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会议等相关会议文件资料、审阅外部董事述职报告、向相关人员了解情况等途径;5.评价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评价结果作为调整交流、培养使用、薪酬激励的重要依据,与中长期激励挂钩。6.责任承担:对重大决策失误负有责任的,或者在履职过程中出现严重违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予以免职,并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并同时建立外部董事职业禁入制度。”《湖北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外部董事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对外部董事的考核评价计分办法、评价机制、日常管理等办法进行了详细规定。《湖南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外部董事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为任职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外部董事,省国资委给予适当奖励。”《云南省省属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外部董事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对所在公司作出重大贡献或使国有资产免遭重大损失的,由省国资委给予奖励。”
部分国有企业对于外部董事的激励机制在内部制度规定方面存在空白。
上述评价激励制度对国有企业如何制定相关的外部董事激励体系,并通过激励机制合理组合外部力量,有效增强企业经营活力给出了制度制定的示范,各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具化。
五、关于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的退出机制
根据《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国资发干二〔2009〕301号,已废止)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专职外部董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免职(解聘):“(一)达到任职年龄界限的;(二)年度评价或任期评价结果为不称职,或者连续两个年度评价结果为基本称职的;(三)履职过程中对国资委或任职公司有不诚信行为的;(四)因董事会决策失误导致公司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本人未投反对票的;(五)因健康原因长期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六)交流担任中央企业负责人职务的;(七)因其他原因需要免职的。第二十三条专职外部董事提出辞职的,按程序批准后办理辞职手续。未批准前,专职外部董事应当继续履行职责。”
虽然上述《办法》已废止,但对于国有企业外部董事退出机制的建设仍具有参考意义。外部董事的退出,与内部董事的退出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如达到任职年龄界限、因健康原因长期不能正常工作等条件情况下可以自然离任或辞职;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任职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外部董事主要表现为未正确发表意见或履行表决权)等原因被免职。不同之处在于,外部董事的免职(解聘)需要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或法人等其他组织同意,而内部董事则只需根据任职公司章程及制度,由公司按程序解聘即可。
Part Two
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的法律责任风险案例解读
实践中国有企业外部董事法律责任风险一直存在,但往往不被重视,部分国有企业的外部董事会存在认知误区,认为自己是受国有股东委派并根据国有股东意见行权,只需要对委派单位负责,但实际并非如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国资监管规定的要求,其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一、外部董事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在国资监管规定方面,《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家出资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显然,作为国资监管的法律依据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各种董事并未区别对待。同时,国家有关国资改革文件在对董事追责的问题上也未作实质性的区别对待,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提出,要强化对董事的考核评价和管理,对重大决策失误负有直接责任的要及时调整或解聘,并依法追究责任。再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6号)提出,董事应当出席董事会会议,对董事会决议承担责任,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应依法追究有关董事责任。
综上所述,相关国资监管规定和法律在追责方面并未对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兼职董事进行区别对待,国有外部董事、兼职董事依法对履职企业具有忠实勤勉义务,一旦违反,对于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兼职董事并不能以自身是受委派单位委派履职而主张减免。
二、不同情形下国有外部董事、兼职董事的法律责任风险梳理
1.对履职企业股东未出资部分的责任风险。
案例
(2018)最高法民再366号 斯曼特微显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胡秋生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再审案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董事依法对公司具有勤勉义务,故应向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催缴出资。胡秋生等六名董事作为标的公司的董事,同时又是股东单位的董事,对股东单位的资产情况、标的公司运营状况均应了解,具备监督股东履行出资义务的便利条件,现因六名董事未能提交证据证明其在股东出资期限届满即2006年3月16日之后向股东履行催缴出资的义务,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构成了对董事勤勉义务的违反,故对标的公司遭受的股东出资未到位的损失,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该案一审、二审法院均驳回原告的赔偿请求,但最终由最高人民法院改判,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有:(1)最高人民法院改判核心依据之一是六名董事同时在股东单位任职,故其具有监督股东履行出资义务的便利条件而未履行,构成违反董事勤勉义务。(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十三条第四款,虽然只规定董事对股东增资的到位具有督促义务,但对公司设立时认缴出资的股东,董事负有的督促股东出资的义务也不应有所差别,故应比照认定。
2.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风险。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五)款、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履职公司同类的业务。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前款规定所得的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由此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实践中,国有外部董事可能同时担任多家国有企业董事,而国有兼职董事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可能在履职企业担任董事之后又被委派到其他公司任职,且该等委派往往是被动的。在此情况下,如其同时任职的企业业务与其履职企业属于同类的,就面临违反前述法定竞业禁止义务,进而被要求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风险。对此,如履职企业属于国有独资或国有全资企业,该等风险一般不会发生,但在履职企业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情况下,因为涉及到其他非国有股东,该等风险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显著增大。
3.独立董事/外部董事未尽到谨慎审核、勤勉尽责的义务应承担相应责任。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属于外部董事的一种,但独立董事是上市公司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监督企业和董事和高管,从而维护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而外部董事范围更广,包括股东委派的但不在公司担任其他职务的董事。
案例一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2021)闽民终540号 王劼、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等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
福建省高院认为,众和股份虚假陈述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存在过失,公司的独立董事及独立监事未严格履行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应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法院在判决文书中阐明:上市公司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建立独立的外部董事和独立监事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独立董事、独立监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忠实与勤勉义务,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是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不法侵害。本案中众和公司的独立董事、独立监事未严格按照上述法律和指导意见和众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被福建省证监局做出行政处罚。鉴于独立董事、独立监事的勤勉尽责不能停留于履行一般职责,而是要在审慎、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公司的重要事项进行确认,是一种过程性义务和积极的注意义务,不以其履责行为必然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为要件,也不以其明知违法行为为要件。而是应当分析在众和股份违法行为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作为独立董事或独立监事是否勤勉地履行了自己应当履行的职责。虽然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混乱有可能会对独立董事或独立监事正常履职产生阻碍,但这不能构成二者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认真确认的情况下就在相关公司文件上予以签字认可的正当理由。况且,案涉众和公司财务报告是投资者作为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而独立董事及独立监事均具有财经领域的专业技术背景,却未尽到谨慎审核义务,故一审法院结合福建省证监局的处罚标准对其相应的过失作出认定,责任认定标准是适当的。
案例二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7)京行终3225号 胡晓勇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审行政判决
北京市高院认为,与公司内部董事相比,外部董事的职责更侧重于对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设置外部董事等非执行董事的主要作用之一即在于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公司的内部监督力度。虽然外部董事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但仍然应当具备公司管理所需的必备专业知识,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并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履行职责。会计师事务所固然应当保证经其审计的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但公司董事信赖专业审计机构的前提,应是董事自己已经尽到了应有的监督职责并能够确信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否则公司董事皆可以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经过专业审计为借口而塞责。
综上所述,无论是独立董事亦或是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均应在审慎、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公司的重要事项进行确认,积极、正确、独立履行相应职责,否则如果公司一旦陷入相关纠纷,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或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履职不当的,则极有可能承担补充责任。
4.外部董事履职不当会有涉刑风险。
外部董事虽对公司具体事项无决策权,但作为外部董事应尽职尽责履行,若公司其他董监高滥用职权损害公司利益,且涉嫌刑事犯罪的,外部董事提供帮助或予以配合的,亦有可能被认定为共同犯罪。
案例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2013)二中刑初字第583号
被告人徐某某及其辩护人称其仅是深×公司外部董事,无决策权,其作为外聘法律顾问,尽职尽责履行职责,没有挪用资金的主观故意,其行为不构成挪用资金罪,依法应宣告无罪。法院审查认为,徐某某系明知李泽源(深×公司高级顾问、实际控制人)的真实用款意图而积极提供帮助,草拟合同,其行为组成了共同犯罪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符合挪用资金罪的构成要件。唯徐某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依法应予从轻处罚。
Part Three
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如何正确履职
一、结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正确履职
无论是国有外部董事,还是内部董事,均应按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职尽责。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出资人(即股东)的国有企业,为便于公司治理及管理,会在公司章程中约定将《公司法》规定的属于股东的权利下放至董事会层面,此时,公司董事在行使职权时不仅仅局限于行使法律规定的董事应履职的范围,还应扩大至股东行使职权的范围,代表股东对所属进行管理与监督。
1.根据股东会/股东授权履职
若“公司章程”中规定了国有企业股东(部分)权利下放至董事会的,公司董事(包括外部董事)可按章程内容,对除了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以外应的,已由股东授权董事会行权的事项进行决策。
2.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履职
《公司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授权公司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但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必须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其中,重要的国有独资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申请破产的,应当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十七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设董事会,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六十六条的规定行使职权。”
第四十六条规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一)召集股东会会议,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二)执行股东会的决议;(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四)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五)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六)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七)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八)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九)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十)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十一)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综上所述,外部董事行使职权的规定与公司内部董事并无二致,主要按照履职企业的“公司章程”对公司董事会的职权规定行权,若“公司章程”无特殊规定的,则按上述《公司法》第四十六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履行董事会职权。
二、结合《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相关规定正确履职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2019修订)第二十二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公司法的规定,派出股东代表、董事,参加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参股的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参股的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决定公司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任免企业负责人等重大事项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派出的股东代表、董事,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示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派出的股东代表、董事,应当将其履行职责的有关情况及时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故根据上述规定,外部董事应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即国资委)的指示,对所任职的公司的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任免企业负责人等重大事项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
三、各地国有企业可结合当地国资监管办法规定正确履职
1.以《贵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企业外部董事管理暂行办法》为例,该《办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外部董事享有的权利,如:
(1) 在董事会会议中行使表决权;
(2) 缓开董事会或缓议议题的提议权;
(3) 公司业务知情权及重大事项审核权;
(4) 对任职公司的董事及经理的相关事项有发表独立意见的权利;
(5) 维护股东的权利;
(6) 《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同时,该《办法》十一条规定,国有外部董事应依法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知情权、定期或不定期向市国资委报告工作、对任职公司的风险投资及对外担保等涉及资金使用和资产处置等事项在进行表决时应维护出资人利益。
2.《湖北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外部董事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明确指出:
外部董事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协助公司加强战略管理和风险防控,推动公司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促进公司规范运作、科学发展。应做到勤勉尽责,包括:外部董事应当熟悉公司经营运作,每年至少对公司进行一次专项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避免因不知情而导致决策失误的责任,一年内在同一任职公司履职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0个工作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参会义务,积极参加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会议,一年内出席会议的次数不少于会议总次数的四分之三等。
四、履职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事项
根据本文前述多个案例的解析,不难看出国有企业外部董事最大的履职风险在于“未能勤勉尽责”,外部董事需要具体开展哪些工作才算是尽到了勤勉义务呢?目前没有相关的标准进行量化和规定,鉴于此,笔者认为外部董事除结合《公司法》及国家或各地相关国资监管办法、公司章程等规定履行好自身权责之外,还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重点关注:
1.全面系统的了解任职企业基本情况。
外部董事可通过查阅任职企业的章程、内部管理制度、内部决策流程、内部机构部门设置情况及近3年审计报告等文件资料,与任职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或员工交流,了解任职企业主营业务运行情况、行业优势资产负债、对外投资、对外诉讼、关联交易等情况,不断完善对任职企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供有效建议。
2.根据外部董事指派股东出资占比情况,找出监督重点并持续关注。
若任职企业为国有独资公司,应重点关注国资委关于重大事项的合规性要求,比如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党委审查前置要求、法律顾问审查前置要求等,资产处置规定,损失核销等规定,在审核董事会议案时根据文件要求审查并提出合理建议。若任职企业是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则除了关注前述重点事项外,外部董事更应履行好“监督者”的角色,履职过程中发现有可能损害国有股东权益的问题的,应及时向国有股东汇报,并书面要求任职企业立即改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注意保留履职记录。
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应做好并保留完整的履职记录,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出席董事会会议的情况、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沟通的情况、开展调研的情况、提出合理化意见及建议的情况、其他勤勉尽责履职情况。保留履职记录,一方面可以帮助外部董事更好的审视工作重点,缕清工作思路,另一方面也是外部董事证明自己审慎、全面、独立履职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