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 实习律师 罗曼
如果说实习律师有一条鄙视链的话,那么我觉得像自己这样“非法本”半路出道的“菜鸟”,便只能是鄙视链的最底端了。由于有过几年的工作积累,难免被人问起为什么想转行做律师,毕竟实习一年的收入,同比缩水了好几倍。可是在这短短的一年中,有幸来到了炜衡律师事务所,追随了一位非常负责的指导老师,结识了许多友善的同伴,个人不断成长的同时,对世界的认知也变得大不同了。
美剧《傲骨之战》的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在警方执勤中遭受枪击的受害者向警方索赔的案件。由于受害者同时也是犯罪嫌疑人,作为受害者代理律师的新人律师玛雅,问了指导老师戴安一个问题:
“我们不是应该站在正义的一方么?”
作为资深律师的戴安说:
“我们站在必要的一方。”
在成为实习律师之后,自己好像更深刻地理解了戴安的话。
记得跟着指导老师郝萍律师参加的第一个刑事案件庭审,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由于案件有多个被告,辩护律师坐成长长的一排,坐在老师身后的我,依然感受到了公诉人咄咄逼人的气势。这种气势体现在辩护律师阐述的每一句话,公诉人都针对性的进行了反驳。庭审不是辩论赛,一般情况下,审判员不会让双方陷入细枝末节的纠缠;而在刑事案件审理中,法官很少打断或者限制公诉人的发言。我想,控方这种气势上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家机关背书,以及作为正义化身的确信。在我们的国情下,大部分的民众也有这种“朴素正义”的观点,天然的认为公诉人就是正义的代言人,那么让代言人多说两句又有什么关系呢。
普通公众眼中的“朴素正义”,与司法机关认定的“法律正义”,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律师恰好可以作为弥补差距的媒介。尤其在刑事案件中,当事人必然承受着来自国家机器的巨大压力,作为法律共同体中的一员,律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维护当事人不受刑讯逼供,不被伪造或遗漏证据,免受不公正审判等等合法权益;在审判中,律师平衡双方的力量,把程序正义变成看得见的正义,客观上维护了法治环境。
在实习的这一年中,我看到过郝律师仅提前几小时收到外地法院的开庭通知然后飞奔在去机场的路上;听说过在外地参加庭审的刑辩律师住在酒店不敢出门;也感受过辩护意见不被采纳的深深的无力感。同时,当事人的陈述也可能是真假掺半的,即使是会见时,律师既要作为当事人的倾听者,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职业判断。指导老师曾经说过,不要幻想刑事案件的当事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有时只有与被告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律师才能更好的制定辩护策略。
成为实习律师后,本来我以为的简单分为好人坏人的二元世界骤然崩塌。我坚信的正义,可能不是真正的正义,世界也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
可是郝律师说过,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只要坚持就可能出现转机。这种转机对刑事案件的委托人太重要了,怎么能不坚持呢。
(《傲骨之战》截图)
在进入法律行业之前,我也有一种常见的错觉,认为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仿佛就掌握了律师需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可是在实习过程中,我才不断的发现,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如果不能持续学习,很有可能被行业、被客户甚至被这个世界淘汰。
实习期间参与过一个资产收购项目的尽职调查。自己理想当中的现场调查,由于服务的是大型企业,应该是在怡人的办公环境中,与收购方、接收方谈笑风生。而事实上在项目现场,白天做访谈,整理资料开会讨论,晚上在酒店房间加班到凌晨,这样的日子坚持了40个工作日。客户是因为在工作中遇到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才请来律师解决问题。可是律师的知识储备也是有限的,作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我们只能白天列好问题清单,晚上做法律法规检索,与同事讨论,加班整理法律意见书,一边学习一边拿出解决方案。
(朋友圈里记录了在项目中加班的时光)
以律师的身份进行工作,不仅要为了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知识储备的更新,配合团队和同事的工作节奏也是来自另一个方面的学习动力。我的指导老师郝律师是一位执业20年的资深律师,作为一名几百人律所的高级合伙人,仍然经常参加律协以及所里其他律师举办的培训讲座,有时也会让我帮她给讲座录音,一有空就能学习。重要的法律法规文件出台,会特意交代我做成word文档,打印好放在她办公桌前方便查阅。
郝律师不仅自己坚持学习,看到助理没有进步也非常着急。她时不时会跟我提起自己刚执业时,如何细致的承办案件;会跟我感慨自己取得一些成就的原因,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琢磨事”——她说在家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说话,就是在思考专业或者工作中的问题。郝律师也会经常告诉我,律师是一份工作和生活分不开的职业,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界限,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法律人的思维,才能不断产生自己的见解。我一直觉得,实习指导老师并不一定要跟实习律师交代这些常识,她愿意跟我分享这些体会,督促我成长,让我一直心存感激。
实习期间,在郝律师的指导下,为一个离婚纠纷案件撰写了10余页的法律意见,对双方名下各类财产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法律分析,撰写并修改了多份离婚协议和财产分割方案。通过准备这一个案件,自己对婚姻纠纷的整个知识体系好像都得到了梳理和更新。郝律师后来告诉我,当事人双方都发来消息,对律师的工作表示满意和感谢,让我第一次知道,一个常见的离婚调解案件也让律师获得双方当事人的尊重和认可。
大概是物以类聚,郝律师带的团队里的律师也是让大家有口皆碑的同事。在还没正式见面的时候,郝律师就跟我介绍,樊金刚律师是合作很长时间的律师了,踏实可靠,知世故而不世故,应该多向他学习。这位樊律师就是后来我打趣称呼的师兄了。师兄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实务经验非常丰富,也是执业10年的律师了,不管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咨询师兄总是能得到可行的答案。除了答疑解惑,师兄也会给我推荐一些公众号和微博,他说时不时看一看,可以跟着思考。
实习的一年中,也跟师兄在前述尽职调查项目中配合作战,师兄首当其冲,作为实习律师的我其实只是辅助。项目结束时,甲方工作人员,还有当地分所的同事都跟我说,樊律师真是事无巨细,业界良心!我自己也通过参与项目,收获了资产收购尽职调查的经验,学习了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实务知识,同时通过协助师兄工作,耳濡目染了一位尽职的律师的工作习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进入一个优秀的团队工作和学习,因为老板和同事都在快速的前进,倒逼自己不断的学习赶上团队的脚步,不仅不能“拖后腿”,还要通过学习新知识,更好地做好律师助理的辅助工作。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客户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法律法规也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更新,想要成为一名专职律师,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提供最前沿的专业支持,这对于新入行的律师更为重要,毕竟缺乏经验,如果没有新知识傍身,还谈什么竞争力呢。
作为一个来自湘西山区的少数民族,我常常自嘲自己可能由于刚进入文明社会不久,遇到复杂的问题常常被本能所把持。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经跟着郝律师作为第三方涉法涉诉纠纷的调解人,去法院给当事人做访谈。当事人是拆迁后的上访户,说到遭遇强拆家人受伤,激动之处声泪俱下,我一边埋头做着笔录,一边竟然跟着抽泣了起来。
类似的情况还有离婚案件会见当事人,当事人说自己不想离婚做单亲妈妈,孩子还太小了,然后我一边给她递纸,一边自己也开始抽纸巾流眼泪。
遇到这样的情况,郝律师都很无奈。她跟我说过,当事人来找律师,并不是来寻求情感共鸣的。律师在工作中,必须约束自己收起情绪,尽可能理性地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支持。
通过实习我也发现,律师是一种需要自律的职业。这种自律不仅是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也是从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各方面对自己的约束。郝律师说,等你成了律界大咖,你可以不拘小节;可是你现在还刚入行,就得迎合律师的职业形象,穿正装,用法言法语,保持沉着稳重的精神面貌。
在成为实习律师之前,自己也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公举”,家人也常常说“女孩子不用太辛苦”;进入法律行业之后,可能因为性别比例相对平衡,在实习律师阶段女性数量甚至会超过男性。然后我发现,所谓女人不应该做的事好像没有了。男律师在工作中需要承受的压力、面临的问题,大部分女律师也可能遇到。这是一个竞争市场,没有人会因为女性身份给你优待,大家都是靠专业说话。自从成为了实习律师,我发现自己顾影自怜、撒娇撒泼的脾气都没有了,心里也不再期待别人把我当成一个“公举”来看待,如果别人说一句“罗律师太专业了”,会比听到“你今天很漂亮”更开心。
包括律师在内的所有行业,都践行着“二八定律”,即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少的人,掌握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资源和财富。对于实习律师以及刚执业的新律师来说,因为缺少案源、提供不了差异化的服务等原因,收入低迷的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期,自然也会承受生活压力。所以大家都在说,刚入行的律师很辛苦。
在从业过程中,不仅可能面临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工作中还需小心各种执业风险。律所里经常展开刑事业务的风险探讨,郝律师也常常强调工作要留痕,多做书面确认,出现了纠纷不至于无据可查。工作中一时的怠慢,可能招致当事人的投诉,司法部门的训诫,整个职业生涯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通过实习真正接触这个行业,我才知道律师并不像影视作品中那样“高大上”,而是一个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的职业。但是通过实习与郝律师、同事共事,我感觉到,大家都是一路这样坚持过来的,遇到困难不放弃,千方百计维护客户的权益,这就是一个法律行业者的基本素养;没有案源的时候,发微博写公众号玩抖音,多管齐下做推广;案件遇到阻碍,检索案例与同事探讨,锲而不舍的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每一天的坚持,都会把自己向前再推一步,通过尽责的工作让法治社会变得更好一点点。这,就是我想成为一名律师的“小目标”。
美国电影《七宗罪》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之奋斗。我同意后半句话。”
透过实习律师的身份,自己也看到了一个值得奋斗的世界,律师之路,道阻且长,希望我能长长久久的记住这份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