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我从瓯海区司法局辞职,办起了当时浙江省第一家个人律所----浙江金克明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金所”),风雨23年后选择并入北京炜衡(温州)律师事务所。
“既然干不死,那就往死里干”,这是我当时的奋斗状态。最近网上热议马云提倡的“996”工作制,而我却是“897”工作时间,即早上8点至晚上9点,一周7天,工作强度非常大。一路走来,我不断激励自己,我不能倒下,因为我身后没有人。秉承这样的信念,金所在我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取了较好的成绩:金所存续期间的具体业务,既有普通业务,也有高端业务,如温州市第一例公司债务业务;律所人均业务收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依稀记得在2011年至2012年间,市律协公布100多家律所排名榜中,金所排在前35位左右哩。办公场地拓展到了550平米,设施齐全先进,律所人员最多时有18本执业证,并有了金所特色的“所训”、“所标”、“所刊”。在此期间,我发表论文、译文60余篇,其中若干篇在《中国律师》、《经济界》等杂志上刊登,且与同事朱林岐、汪铭一起撰写《现代企业与公司法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书予以出刊。
彼时的金所,在各级司法行政部门、领导、各大律所及同仁们的关心、帮助下,在自己的呕心沥血下,成绩斐然,如获得“浙江省文明律师事务所”、“浙江省著名律师事务所”、“百分制考核优秀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本人获得“市十佳律师”两次、“有突出贡献的律师奖”、“从业二十周年纪念奖”、“全国优秀民建会员”称号(在北京大会堂接受中央政治局委员孙春兰、人大副委员长陈昌智的亲切接见)。
省、市的领导们都十分关心各律所的发展。自2014年至2018年,先后有乔传秀、陈一新、陈金标、陈作荣、余梅生、包哲东、朱贤良、陈艳华、徐育斐、仇杨均等多位领导莅临参观指导。这是莫大的荣耀,领导们的到来,如同今天这么多局长、处长、科长和律所主任的到来一样,令我所蓬荜增辉,增添人气。
就个人而言,我可以自豪地说金所在全市来讲是“最规范”、“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个人所,也是领导们莅临视察最多的个人所。那么,既然这么好,又为什么会选择撤所合并呢?生活中到处是选择,人的一辈子有许许多多的选择。就像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一样,我也千万次在问自己,是否要撤并呢,为什么要撤并呢,你真的舍得吗?经过反复辗转,我总结了下原因,有以下8大痛点:
1、立法上的痛点。政策法规对个人所的定义就是面向社区,解决处理简单纠纷,既然大方向是这样的,那么个人所的发展势必会面临较多的制约和局限,前景也不如合伙所来的那样高大上。
2、税收上的痛点。个人所既要交个人的所得税,又要交律所的所得税,税收负担远比合伙所要来的高多了,影响所内执业律师的整体收入。
3、政府扶持上的痛点。政府及律协对大所的关注度和扶持力度要远优于个人所,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也是限制个人所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机会难以落到规模较小的个人所上,比如重要领导视察、参观调研、评优评先等活动。像瓯海区政府去年出台的扶持律师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给予律所入驻瓯海区奖励多少万元的政策支持,也主要针对大所,因为小所很少能达到扶持政策中的营业收入。
4、人才引进的痛点。主要存在着“两难”,即“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律所最核心的资产就是人才,对于中小型律所而言,如果不是精品所、专业所,那么你永远是大所的免费培训基地,不时为他输送有一定办案经验的律师,却无法留住这些你用心培养起来的优秀律师。
5、承接高端业务的痛点。有高端业务需求的客户对律所的考量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要衡量你的业绩、团队、规模、荣誉、及职称等,而小所人员简单,有时候往往在这些方面较为薄弱,从而与高端业务失之交臂。
6、管理上的痛点。个人所人事关系简单,就金所而言,以“人治”为主,基本上都是我在管理各方面的事情,而一个人的精力往往有限,容易顾此失彼,无法面面俱到。但大所就不一样,合伙所人员多,参与管理的人也相应较多,大家分工协作,井井有条,用“法治”管理所的发展。